2017年6月2号至6月4号,“第九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本次会议正式注册代表1780人,来自1100个医疗、研究机构、CDC系统或大专院校,参会总人数超过两千人。会议通过肝胆相照公益平台进行了全程直播,据不完全统计,两个会场共有5.7万人次在线收看,其中主会场3.7万次点击,分会场一2万次点击,显著增加了会议的规模与影响。
本届会议内容广泛,涵盖各型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肝硬化、肝癌等主要肝病学领域的问题、挑战和学科进展,以及慢病管理、移动医疗与肝胆疾病防治等内容。
6月3日上午的“EASL Day”和之后主会场的主题演讲中,国内外著名肝病学者围绕目前肝病学研究的进展及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全方位展现肝病学领域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并针对我国的肝病治疗趋势发表看法。而在大会3日下午及4日上午设立的 “脂肪肝-酒精肝-药物肝-自免肝-营养”、“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重肝-肝衰竭-人工肝-肝移植专场”、“小儿-遗传代谢-胆汁淤积-妊娠肝病-其他”等四个分会场中,45位专家针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个体化治疗、免疫性肝病的诊治和管理、肝脏消融体系临床应用、重症酒精性肝病的诊治、药物性肝损伤诊断、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治疗丙型肝炎的新进展等热点问题进行详细解读会议纪要如下。
6月4日上午分会场1:重肝-肝衰竭-人工肝-肝移植专场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王宇明教授——ACLF分型诊断机制及其处理新认识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王宇明教授做了“ACLF分型诊断机制及其处理新认识”的报告,指出:肝衰竭分型诊断机制与其处理密切相关,国内外发病诱因有较大区别,ACLF较为特殊;主要病理生理学变化模式包括以急性炎症坏死为主、急慢性失代偿为主2种类型,ACLF兼而有之;肝衰竭分型与HE分型处理相关,颅内高压有减少趋势,主要见于ALF患者;支链氨基酸及OA则应针对不同肝衰竭区别对待,主要用于ACLF或CLF;AKI的分级和预后与肝衰竭特别是ACLF存活率密切相关,晚期预后不良,故应注意早期防治。
华中科技大学宁琴教授——肝衰竭发病机制新进展
华中科技大学的宁琴教授做了“肝衰竭发病机制新进展”的报告。指出:中西方对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定义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在ACLF的发病机理方面,免疫介导的损伤机制很重要。基于器官的相关免疫机制包括FgL2、Ly6Chi 单核细胞的分化、KCTD9、肝脏NK细胞活化等。基于系统的相关机制主要指系统性炎症介导的肝衰竭 /多器官衰竭,ACLF患者外周血中多种细胞因子水平均异常,IL -6 及 IL -8 与ACLF临床病程相关,ACLF患者中还存在败血症样免疫麻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陈煜教授——血浆紧缺下的人工肝治疗新模式探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陈煜教授做了“血浆紧缺下的人工肝治疗新模式探讨”报告,主要内容为:非生物人工肝在全国基本普及且效果得到肯定,但受到血浆来源紧张的限制。相应对策包括:按体重与HCT精确计算所需要的血浆量,置换初始采用血浆代用品,选用除PE以外的其他治疗方式如DPMAS、PDF、无血浆模式血液置换等。提倡基于基线生化指标的可调节的人工肝治疗组合,开启个体化和精准化的人工肝治疗新模式。
军事医学科学院全军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王韫芳教授——干细胞与肝脏再生的转化之路
军事医学科学院全军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王韫芳教授做了“干细胞与肝脏再生的转化之路”,指出肝脏内的Hering管部位存在着肝干细胞,肝脏微环境中基质细胞和ECM梯度分布规律是肝干细胞谱系分化的决定因素。已有报道用从人胎肝细胞中提取的肝祖细胞移植到人体内,治疗肝硬化患者取得了不错的疗效。我们现有技术已经可以很好地把肝脏的肝细胞、纤维组织等部分消化掉而把胆管系统完整地保留、分离出来,胆管周围腺体是一个内胚层干细胞储备库,存在多潜能的干细胞,可以利用其分化成肝细胞、促进肝再生。我们还可以通过重编程或谱系重编程的方法,利用非肝脏细胞如皮肤细胞,使其分化成诱导肝干细胞,再进一步分化成肝细胞。还可以利用小分子化合物诱导胃上皮细胞直接转换为内胚层多能祖细胞,后者可再被诱导分化成肝细胞、胰腺内分泌细胞、小肠、肺、甲状腺等细胞,所以内胚层多能祖细胞是个体化细胞治疗或药物筛选及安全性评价的理想种子细胞。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丁义涛教授——生物人工肝和肝移植-肝衰竭治疗新模式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丁义涛教授做了“生物人工肝和肝移植——肝衰竭治疗新模式”报告,主要内容为:内科治疗-人工肝治疗-肝移植治疗的综合模式优于单一治疗模式。生物人工肝因其有效的缓解供肝等待情况而被多医学中心采取。生物人工肝可明显延长肝衰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为等待移植的患者赢得宝贵的时间。研究团队目前已进入到第三代生物人工肝的研发阶段——利用新型人源化hiHep细胞与新型多层生物反应器结合的hiHep生物人工肝,其初步临床试验取得成功。
大连市中心医院杨荣利教授——急性肝衰的个体化血液净化治疗
大连市中心医院杨荣利教授做了“急性肝衰的个体化血液净化治疗”报告,指出严重的急性肝衰竭患者可存在严重脑水肿甚至脑疝,血氨150至200 μmol/L是肝衰竭患者颅内压增高的危险因素。合并肝肾综合征的肝衰竭患者死亡率要比单纯肝损伤的患者明显增高。急性肝衰竭血液净化治疗的关键问题包括肝性脑病、高胆红素血症、出血、顽固腹水等。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脑水肿的AKI患者应首选CBP治疗(>24小时)。CBP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强项”包括管理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清除血氨,而“弱项”则有清除血氨的速度不如IHD、清除与蛋白结合的毒物能力欠佳。对于单纯高氨血症的患者,应行高剂量血液净化,迅速降低血氨,改善预后。对于合并肌酐明显增高或血钠明显异常的患者,应降低CBP剂量,避免脑水肿加重(透析失衡综合征)。肝衰合并出血时的血液净化模式应首选血浆置换或PDF,抗凝方式可采用无抗凝或枸橼酸抗凝。总之,对于急性肝衰竭患者应采取个体化的血液净化治疗。
中国人民解放军301医院卢实春教授——急性肝衰肝移植进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301医院卢实春教授做了“急性肝衰肝移植进展”的报告。报告指出:从中国肝移植注册中心2010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的数据看,急性肝衰竭肝移植术后5年生存率为65.55%。国际公认MELD>25分为肝移植禁忌症;而国内接受肝移植患者的MELD评分多大于25分。我们的观点:MELD评分不是唯一指标,重要器官系统的功能损害能否逆转才是是否可行肝移植的重要考虑因素。建议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手术方案。围手术期肾、肺、心、脑、肠粘膜屏障功能的保护很重要,术前、术中、术后联合使用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出血量,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研究团队建立的高MELD评分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抢救的绿色通道,开启了门诊-内科-人工肝-重肝ICU-肝移植一体化的围手术期治疗模式,并通过多种途径解决供体短缺问题。基于肝移植技术优化,我们开展了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治疗复杂肝包虫病。利用肝移植技术,根治疾病的同时,减少了终生使用抗排斥药物对患者生存质量的不利影响。肝移植的术式创新包括双供肝活体肝移植、辅助原位部分活体肝移植。肝脏移植发展的另一方向是引入精准外科的前沿理念。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刘正印教授——重症肝病患者抗感染治疗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刘正印教授做了“重症肝病患者抗感染治疗”报告,指出:肝硬化患者合并感染的部位以自发性腹膜炎、肺部感染、败血症多见,革兰阴性菌多见。SBP、院内感染、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肝病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有:Child pugh 评分和MELD评分,低蛋白、腹水,消化道出血,住院时间,基础疾病,内镜治疗,移植术,所在场所等。肝病合并细菌感染抗感染原则为:早诊断,早治疗(表现不典型);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送病原菌检查;考虑感染发生场所、感染部位、病情轻重等因素选择抗生素;抗菌药物PK/PD;病原菌和当地细菌耐药变迁(ESBLs、CRE、MRSA、VRE);考虑近期抗生素暴露情况;48-72小时评估疗效,根据药敏调整抗生素。同时要注意综合治疗。有研究结果显示抗生素预防治疗并未降低血流感染发生率或21日内死亡率。重型肝炎患者真菌感染发生率高达14.41%,以侵袭性真菌感染为主。重型肝炎患者PTA<30%是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的重要高危因素。肝功能减退时不需调整剂量的药物有氨基糖苷类﹑青霉素﹑头孢唑啉、头孢他啶﹑磷霉素﹑万古霉素;肝功能减退时需减量应用的药物有哌拉西林﹑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肝功能减退时应避免使用的药物有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酯化物﹑异烟肼﹑两性霉素B﹑酮康唑。肝功能不全时,抗真菌药物中的AmB及其脂质衍生物、氟康唑、伊曲康唑不需调整剂量,伏立康唑在轻中度肝硬化患者中负荷剂量不变而维持剂量要减半,卡泊芬净在中度肝功能不全时负荷剂量不变而维持剂量减半。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韩英教授——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治疗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韩英教授做了“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治疗”报告,指出:ACLF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和统一,但均与免疫反应密切相关。核苷酸类似物能降低HBV病毒载量并导致外周Treg细胞频率下降,同时伴随免疫功能的部分恢复。白蛋白可与PGE2结合、改善巨噬细胞的促炎能力和杀菌能力,也能与LPS结合保护内皮、预防感染。在HBV-ACLF中,糖皮质激素治疗带来的生存获益与mDCs的功能恢复有关。G-CSF可动员骨髓干细胞、刺激肝脏自分泌及旁分泌,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在体外和体内可改善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和细菌杀伤作用。血浆置换可去除炎性细胞因子、抗体、免疫复合物,调控继发性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其他免疫治疗方法还有MSC移植、潜在靶向治疗、胸腺肽α1等。肝衰竭初期宜采用免疫抑制治疗,而中后期容易出现免疫麻痹,宜采用免疫增强治疗。
北京大学徐小元教授——引领中国丙肝治愈新时代-以达拉他韦为基础的治疗方案
北京大学徐小元教授做了“引领中国丙肝治愈新时代——以达拉他韦为基础的治疗方案”的报告,指出达拉他韦是全球获批的第一个NS5A复合物抑制剂,可与NS3/4A蛋白酶抑制剂或NS5B聚合酶抑制剂等药物联合组成多种全口服DAA方案。DCV+ASV在GT-1b型患者中开展的III期研究结果显示:SVR12/24达92%。达拉他韦+阿舒瑞韦联合方案对于基因1b型、IFN±RBV不适合或不耐受的亚洲慢性丙肝患者,SVR24比例高达91%,基线无NSA耐药相关突变株者SVR24率可达99%。该方案安全性良好,主要不良反应:血小板较基线下降、上呼吸道感染、ALT升高。(肝胆相照-肝胆病在线公共服务平台www.igandan.com)
本文由北京佑安医院段钟平、陈煜、郑素军、周莉、刘梅、时红波老师撰写,肝胆相照平台编辑,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标明出处。
电话:01087573022
邮箱:office@igandan.com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16号搜宝商务中心3号楼801
肝胆相照一家人
Copyright @ 2014-2021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肝病医学部 北京肝胆相照公益金会
京ICP备1506228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22018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非经营性-202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