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发热伴肝脾、淋巴结肿大一例
作者: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 感染科 董锡阳
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女性,68岁,农民。
主诉:间断发热、转氨酶异常3月。
现病史:2014年8月底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午后为主,体温波动在38℃左右,伴有盗汗,无畏寒、寒战,无明显咳嗽、咳痰,无腹痛及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曾于当地县医院就诊,完善相关检查提示转氨酶升高,“双肺感染”,给予抗感染、护肝治疗后(具体药物及剂量不详),发热症状未见好转。2014年09月15日入我院呼吸内科,完善肝功能示转氨酶升高(ALT:164U/L,AST:118U/L),诊断“肺炎,肝功能异常”,给予美洛西林舒巴坦 2.5 q8h抗感染及异甘草酸镁150mg/d保肝治疗,10天后患者发热症状好转出院,但转氨酶未恢复正常,口服谷胱甘肽片保肝治疗。出院后患者仍有盗汗、纳差,反复低热。2014年11月22日因持续发热再次就诊于当地县医院,并给予头孢美唑抗感染治疗(具体剂量及用法不详)症状未见好转,遂于2014年11月26日入我科,起病来精神、食欲差,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体重减轻约10kg。
既往史:有“慢性血吸虫病”病史,曾抗血吸虫治疗,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
个人史 家族史:无特殊。
诊断过程
入院查体
T:36.6℃ P:103次/分,R:20次/分,BP:123/ 79mmHg,神志清楚,颈部及腋窝可扪及多个如绿豆大小淋巴结,双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03次/分,律齐,无杂音,腹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肋下4cm,脾大,I线17cm,II线:20cm,III线:+3cm,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轻度水肿。
入院前辅查
(2014.09.22)骨髓穿刺:骨髓增生活跃,粒系活跃,部分粒细胞浆中可见中毒颗粒,红系活跃,外铁偏多,内铁不少,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血小板散在分布,外周血异淋9%。
入院后完善检查
(入院第2天 2014.11.27):血常规:WBC:5.95X10^9 /L,HGB:84.0g/L ↓,N %:38.1% ,L%:61.1% ↑,PLT:37X10^9/L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15.00%,肝功能:ALB 30.08g/L ↓,GLB 16.49g/L ↓,ALT:134U/L ↑,AST:112U/L ↑,LDH:862.6U/L ↑,铁蛋白 349.04ng/mL,甘油三脂正常,肿瘤标志物12项:CA125:41.81KU/L,余阴性,血沉 4mm/h,结核抗体 阴性,PPD(-),3次痰抗酸染色阴性,痰培养阴性、血培养阴性, CRP 65.35mg/L ↑,LPS正常,PCT:1.37ng/ml ↑,输血四项阴性,狼疮全套及抗ENA抗体谱均阴性,EBV-IgG 阳性、EBV-IgM阴性、CMV-IgM阴性。
肺部+全腹部CT平扫+增强(入院第3天 2014.11.28):双肺多发结节影,全身多发增大淋巴结,脾大,考虑恶性肿瘤,转移瘤?淋巴瘤?血液系统疾病?请结合临床,建议进一步检查。
入院后初步诊断
1.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查因:
1)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
2)淋巴瘤?
2.肺部阴影原因待查:
1)肺部感染?
2)淋巴瘤肺浸润?
3)肺结核?
入院后初步治疗
1.美洛西林舒巴坦 2.5 q8h 抗感染
2.白介素-11 升血小板
3.异甘草酸镁保肝
进一步完善以下检查
骨穿结果(入院第3天 2014.11.28):骨髓增生活跃,粒、红系均活跃,巨核细胞分布增加且有成熟受阻现象,血小板分布减少。骨髓培养阴性。
颈部淋巴结活检(入院第5天 2014.12.01):(左颈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伴不典型增生。
入院后给予美洛西林舒巴坦(2014.11.27-12.04)抗感染治疗期间患者仍反复高热,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进行性下降。
入院第8天结果回报(2014.12.04)EB-DNA(全血):1.94x10^5Copy/ml ↑,诊断考虑慢性活动性EBV感染可能,停用抗菌美洛西林舒巴坦,加用更昔洛韦 0.25 qd抗病毒及胸腺肽免疫调节治疗,治疗期间为排除淋巴瘤完善了PET-CT及经皮肺穿刺活检。
PET-CT(入院第13天 2014.12.08):1.双侧颈部、双侧锁骨上、纵膈、双侧肺门、肝门、腹膜后、右侧髂血管旁、右侧盆壁多个肿大淋巴结,PET于相应部位见异常放射性浓聚影,考虑恶性肿瘤,淋巴瘤可能性大。2.脾脏明显增大,PET示放射性普遍增高,考虑淋巴瘤浸润可能性大。3.双侧肾上腺多个软组织密度结节影,PET于相应部位见放射性浓聚影,考虑腺瘤可能性大。4.脑萎缩。5.右侧少量胸水。6.全身其他部位未见明显异常。
右上肺穿刺活检(入院第18天 2014.12.13):(肺部)肉芽肿性炎症,符合炎性假瘤。
治疗期间体温变化:
治疗期间血常规各指标变化:
治疗期间白细胞变化:
治疗期间EBV-DNA变化:
治疗后肺部病灶及肝脾变化:
最后诊断
成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成人CAEBV)。
诊疗结局
治疗结果
经过抗病毒及免疫调节治疗患者体温逐渐下降,治疗10天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精神、食欲明显好转,肝脾肿大较治疗前有所缩小,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及计数明显下降,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由治疗前15%,降至3%。抗病毒治疗4周后患者体重明显增加,颈部肿大淋巴结消退,肝脾明显缩小,EBV-DNA(全血)低于检测下限,肝功能正常,CRP正常,血常规各项指标明显好转。治疗6周后血常规仅血小板未完全恢复正常。
随访
2014.11.26好转出院,出院后患者继续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1月。2015年3月底患者再次出现发热,并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门诊,查EBV-DNA(全血):2.35x10^6Copy/ml,血常规三系下降,北京协和医院诊断:成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患者遂就诊当地县医院,住院期间持续发热,血常规三系进行性下降,机体衰竭,不久后病故。
经验总结
相关知识点
CAEBV
(一)概念:原发性EBV感染后病毒进入潜伏感染状态,机体保持健康或亚临床状态。在少数无明显免疫缺陷的个体,EBV感染的T细胞、NK细胞或B细胞克隆性增生,可以是寡克隆、单克隆和多克隆性增生,伴有EBV持续感染,主要是潜伏Ⅱ型感染,同时存在裂解感染,主要是顿挫性感染,即表达有限的裂解感染抗原和潜伏感染抗原,较少病毒体的产生。临床表现为发热、肝功能异常、脾肿大和淋巴结肿大等IM症状持续存在或退而复现,可发生多脏器损害或间质性肺炎、视网膜眼炎等严重并发症,称为CAEBV。根据克隆性增生的感染细胞类型,CAEBV可分为T细胞型,NK细胞型和B细胞型,其中T细胞型预后更差。CAEBV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部分CAEBV病例存在穿孔素基因突变。CAEBV预后较差,可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恶性淋巴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肝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二)临床特点:CAEBV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特征是IM样症状持续存在或退而复现,主要有发热、肝脏肿大、脾脏肿大、肝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贫血、淋巴结肿大、蚊虫叮咬局部过敏、皮疹、皮肤牛痘样水疱、腹泻及视网膜炎等。病程中可出现严重的合并症,包括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淋巴瘤、DIC、肝衰竭、消化道溃疡或穿孔、冠状动脉瘤、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心肌炎、间质性肺炎及白血病等。
(三)诊断标准:参考下表:
(四)治疗原则:目前认为针对CAEBV的抗病毒治疗无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CAEBV的最终的治愈性方法,但也存在较高移植相关并发症风险。
心得体会
1.成人CAEBV发病率低、误诊率高,对于临床以发热、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的,需考虑CAEBV的可能。
2.部分CAEBV的抗病毒治疗可暂时有效,症状缓解后可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创造一定条件。
本病例来自2018全国青年医师肝病知识大赛,肝胆相照平台提供全媒体支持。